近日,多家白酒企业发布2023年半年报。截至记者发稿,白酒“五巨头”贵州茅台、五粮液、洋河股份、山西汾酒、泸州老窖已有3家发布半年报。从目前发布的白酒半年报来看,业绩增长是主基调,但行业调整期的特征也明显。
8月25日,五粮液发布2023年半年度报告,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55.06亿元,同比增长10.39%;归母净利润170.37亿元,同比增长12.83%。营收和净利创历史新高。五粮液在庞大的体量基础上依然能够保持双位数增长,主要得益于五粮液超高的品牌价值、高品质多品牌矩阵,以及数字化建设等营销改革,带动了五粮液全国性市场的扩容发展,从而保证了企业的稳定增长。
但从同比增速看,自2021年起,其营收和净利润增速逐年减慢。2021年至2023年营收增速分别为19.45%、12.16%和10.39%,净利润增速分别为21.6%、14.38%和12.83%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但在此报告期内,五粮液营收增速已滑落至10%左右。
值得关注的是,今年上半年,与五粮液动销关系密切的两个财务指标“经营现金流”与“合同负债”均出现较大异动。经营现金流净额约为113.3亿元,同比暴增500.4%,合同负债半年滑落87亿。对此,五粮液解释称,报告期内,消费市场复苏,公司现金回款比例提高,银行承兑汇票到期收现额度较高,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大幅增加,同时受上年同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基数低(上年同期为应对市场变化降低现金回款比例,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相对较少)的综合影响所致。
在合同负债方面,2022年报显示,截至去年底,五粮液的合同负债约123.8亿元,占总资产的8.10%。今年上半年,五粮液释放了约87亿元合同负债,目前剩余约36.49亿元。据悉,合同负债与渠道库存密切有关,金额越大,除了象征公司品牌影响力大,也给经销商带来较大资金压力。显然,五粮液上半年依然在动销渠道大力去库存,而且力度较大。
8月24日,清香型白酒老大山西汾酒发布了半年报。报告期内,山西汾酒实现营业收入190.11亿元,同比增长23.9%;实现归母净利润67.7亿元,同比增长35%。
五粮液增速减缓的问题,也发生在山西汾酒身上。从近三年同期的业绩增速来看,山西汾酒2023年上半年属于较低水平。回看2022年同期,山西汾酒营业收入、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了26.6%、41.5%。
在去年上半年,山西汾酒营收反超泸州老窖。白酒行业上市公司前五排名变成了贵州茅台、五粮液、洋河股份、山西汾酒、泸州老窖。这主要得益于经销商的数量增长。2016年年末,山西汾酒省内经销商数量为207个,省外780个,一共987个,到2022年年末,省内768个,省外已增至2869个,一共3637,可谓增长迅速。2023年上半年,其经销商总数增长到3775个。
此外,珍酒李渡亦迎来它上市的首份半年报。珍酒李渡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5.2亿元,同比增长15%;毛利为20.3亿元,同比增长19.6%。
顺鑫农业发布的半年报显示,2023年上半年该公司亏损8097.26万元,由盈转亏。营业收入62.1亿元,同比减少4.7%。其中,二季度亏损4.1亿元,上年同期净亏损6430.6万元,亏损同比扩大。营业收入21.24亿元,同比下降18.7%。该公司的营收主要源自牛栏山二锅头——号称“中国民酒第一品牌”。这是自1998年上市以来,顺鑫农业首次中报亏损。2020年-2022年,该公司净利持续暴跌,从2019年的历史最高值8.09亿元,暴跌至2020年的4.2亿元、2021年的1.02亿元,到2022年的亏损6.73亿元。
伊力特去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大幅下滑了近四成,今年上半年,伊力特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7%;岩石股份营收大涨69.7%,净利润大涨46.2%,但净利润率持续走低。
在2023年初完成123亿收购金沙酒业的华润啤酒近期也交出了并表后的第一份中报。报告期内,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38.7亿元,同比增长13.6%;归母净利润为46.5亿元,同比增长22.3%。首次并表的白酒业务仅为9.77亿元,总营收中占比仅仅约4.10%。息税前利润0.71亿元,息税前利润率7.3%,剔除收购产生的无形资产摊销影响,白酒业务息税前利润实现3.95亿元,对应的核心净利率为40.4%。华润啤酒的白酒板块主要为金沙酒业,旗下仅有摘要和金沙回沙两大品牌。
今年上半年,白酒行业处于新一轮调整期。
中国酒业协会《2023中国白酒市场中期研究报告》指出白酒市场正面临四个困境:库存高企,动销缓慢;消费下行,竞争内卷;预期不强,谨慎乐观;现金流下降,上市公司分化。酒类流通环节的压力传导到生产企业,导致部分公司合同负债下降、应收账款上升,销售回款和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不再大幅增长甚至下降。库存高企、动销不畅以及价格倒挂成白酒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。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曾说,“消化库存是2023年的主要任务。”从全国白酒批发价格总指数走势看,今年上半年同比只上涨1.54%,不仅低于疫情前的2019年同期,甚至低于三年疫情时期,创下近七年的同期新低。
文/广州日报·新花城记者:曾繁莹
(文章来源:广州日报客户端)
关键词: